豔陽藍天下,布達拉宮的「宗角祿康」園林、廣場巡禮,接著我們又回到第三天曾造訪的「大昭寺」廣場。
「大昭寺」已於當天早上深度地裏裏外外走訪,寺外著名的「八廓街」曾簡單地走逛,但並未完整地逛完一圈。
還記得那時熟女小梅子和另一伙伴,與別的團員走丟了,倆人走到一般遊客不太走動的路線,幸好熟女方向感超好,把兩位離隊的迷途羔羊又帶回原點。(詳見熟女的這篇《八廓街,迷途記(西藏:012)》)
真正拉薩當地藏人所指的「拉薩」,是指我們現在所處的「大昭寺」及其附近區域,我們若聽到當地人說拉薩老城區,也是指這裏。而環繞大昭寺的「八廓街」,自然也含括其中,是來到西藏的遊人必訪之處,我們要利用這行程倒數第二天的下午,完成未走完的路線。
呵!什麼是〝未走完的路線〞呢?記得熟女的這篇《轉轉轉!轉出3條轉經道(西藏:011)》嗎?文中有提到,拉薩有三條經典的轉經道。
第一條是最裏面也最小的一圈,「大昭寺」的寺內轉經道,是屬於庭院式的轉經回廊,叫做「囊廓」。繞大昭寺外圍八廓街轉經道一圈,就是所謂的中轉,叫做「巴廓」;至於繞行拉薩舊城區一圈,則為大轉,叫做「林廓」。
我們〝未走完的路線〞就是指中轉:循大昭寺外圍的八廓街轉經道走一圈。
在有的旅遊書看到「八廓街」翻譯為「八角街」,都是同一條路;轉經的〝中轉〞藏語就是〝八廓〞。
八廓街這條轉經的中轉道,因為遊人如織的關係,擺了成排的攤販。看攤販賣的小物固然是旅遊有趣的一部份,但走在八廓街上,請務必注意我們腳下的石板路──大昭寺建立了將近1400年,這條石板路的興建歷史幾乎和大昭寺差沒多少。
走在這樣歷史舖建的石板路上,眼前盡是臉孔各異的多國遊客,那已一千多年歷史的藏人轉經呢?
在八廓街上,仍可看到為數不算很多的藏族中老年人家,手持轉經筒,口持真言,一腳步一腳步,循著傳統路徑虔誠而行,這是轉經人。
如果在大昭寺廣場,仍能看到那排得整齊的墊子,等身頭的長磕暫未停止。但中轉的轉經路上的長磕呢?
我們走了一段路,終於看到一對年少的小喇嘛僧人,以豬飼料袋做為身墊,這真是最簡單的裝備了。
你知道這單薄到幾乎沒有什麼緩衝、保護力的飼料袋,在他們每往地上撲趴一次,身體累積地承受直接的衝擊與酸痛,那一圈一圈的五體投地,是需要多少的虔誠信仰支撐?
我在這瞬間,想起了曾看過藏人朝聖的報導。許多的藏人由自己的家鄉出發,用自己的身體敬天、謝地、禮佛。
五體投地的膜拜,雙手先合十,依序置於頭頂、口、胸前,這代表清淨身、語、意三業;接著身體前撲使雙膝著地,全身趴在地上;最後起身,重覆以上動作,而六字真言於口中不斷持頌。
朝拜的過程沒有任何討價還價之例外,過程中遇地形限制無法五體投地行磕時,在通過障礙後,視方才的距離,回頭朝向來時方向補行朝拜,這是無疑的理所當然。
當他們由家鄉來到布達拉宮、大昭寺,或許已隔數月,或許已歷一、二秋;或許衣物已破;或許墊在身前做為緩衝的輪胎皮,不知磨破幾片;或許磕地的額頭,厚繭已硬。
在淨身、換上乾淨藏服後,進入大昭寺為燈添上酥油,朝拜金燦鎏金的釋迦牟尼等身佛,他們的生命已然昇華。
走過這對小喇嘛身邊,一段路後再回頭凝望,我總感覺那一刻就這麼凍結。
那一刻的凍結,是我西藏阿里此行二十天,唯一見到非定點的長磕者。或許,這僅是他們例行修行中的小轉,但也是因為他們的單薄衣著,讓人不忍的鼻酸,是帶著肯定與敬意。
用熟女的這篇《虔誠,閉著眼也看得清──大昭寺廣場(西藏:008)》的最未段,再多加幾個字,來為本文做個結尾吧!
虔誠,在大昭寺前的白色巨大香爐上,當燃燒香柏葉的火燎起直升的白煙,我看得見。
虔誠,在大昭寺前纏滿層層風馬旗的長柱上,當老人家頂靠著經文而顯得堅毅的額頭,我看得見。
虔誠,在大昭寺前無數人群踏過的八廓街石板地上,當三響的擊掌聲伴隨每次的等身長磕,我看得見。
我想,虔誠,閉著眼也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