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我小時候在南庄長大,山區河谷就是我們的遊樂場,葉子、小花和石頭都是我們的玩具。我在山裏玩耍時,總是特別注意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
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孩子,怎麼老是在注意這些事呢?因為我一直認為,如果我知道哪些野生的東西可以吃,若是我在山上迷路;或是漂流到荒島;或是戰爭發生,大家要逃難;若是哪天我被迫參加游擊隊,那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我就能增加生存機會。
呵!呵!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孩子,怎麼腦子裏想的是這種事呢?女生參加什麼游擊隊呢?哈!哈!看電視、卡通的啦!小時候看過很多記錄片、戰爭片、東南亞的叢林戰,或是像「魯賓遜漂流記、湯姆歷險記」這類作品,我認為一定要學會如何能在荒郊野外求生存,首要之道是:知道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
去年我介紹過非常普遍的一道野菜「黑仔菜」,今天上場的也是相當容易採集到的「山茼蒿」。
農曆過年前,熟女和家人到姑姑家玩。姑姑家住宜蘭礁溪山區,除了自家種了一大片河谷地的金棗,也種了很多菜。那裏隨便馬路旁、山溪畔,都可以採到數種野菜,所以小梅子和妹妹商量好,採完金棗後,各自拿著一個塑膠袋,一個走馬路的右側,一個顧左側,邊走回姑姑家,邊採野菜。
姊妹倆稍微看了一下路邊的植物,至少有5種可以採,再度商量結果,決定只採黑仔菜和山茼蒿。
(£正開花的山茼蒿,是不是覺得很眼熟呢?應該多數人都看過吧!)
(£小株的山茼蒿)
此時的「山茼蒿」正是花開季節,有的開花,有的沒開花,所以我直覺開花的植株是母的,不開花的是公的。為了讓野菜生生不息,我們不會整株拔走,而是只採前端嫰葉或單片葉子,花朵的部份都保留,也不會把整株的葉子採光,讓山茼蒿繼續傳宗接代。
這裏山區的野菜都很嫰,即使很多山茼蒿已經長到將近70公分高,可採集的嫰葉還是很多;更何況常常幾十株集中生長,很快地就採了一大袋。山茼蒿的蟲害很少,不過採集時會發現有比螞蟻還小,只像線頭那麼大的紅色小小蟲,稍微注意一下就OK了。
(£採山路邊的山茼蒿)
(£順便採了一袋的黑仔菜)
在由宜蘭回新竹的路上,發生了很湊巧的一件事。因為北宜高速公路塞車非常嚴重,我決定走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再由坪林接高速公路。我們在坪林找了一個店家上廁所、休息吃東西,剛好看到這家店竟然有在賣野菜「山茼蒿」。
我問老闆是如何料理「山茼蒿」,他說炒山茼蒿有撇步,不可以直接用油炒,然後竟然保持神秘不講下去。更湊巧的事就發生了,剛好有人要來吃飯,正好點了這道野菜,我就站在門外口看老闆怎麼炒這野味。嘿嘿!原來如此,我學起來了。
(¤£炒山茼蒿)
(£可直接加鹽,或像熟女的作法一樣,起鍋後加一點點的醬油就好)
其實,我從來沒有煮過「山茼蒿」,以前都是我媽煮的,而且已經很多年沒有人送「山茼蒿」來,所以,這道野味真的很久沒出現在我家餐桌上。即然這次是熟女姊妹花採集的,所以要親自下廚。
將採集好的山茼蒿洗淨,要不要放蒜頭、薑或肉絲,個人隨意。鍋子燒熱後,先加〝水〞、加油去炒山茼蒿,放點塩調味,因為葉子很嫰,炒一下就熟了。或者是不加塩,煮好裝盤後,加一點點的醬油即可。
〝加水炒〞這就是秘訣。後來我媽有告訴我,若直接只用油炒而沒加水的話,它的葉子容易迅速萎縮、失去嫰性,所以才要加水加油一起炒,其實我覺得不加油炒也很OK的。
我已經很多年沒吃到這道野味了,當我吃完第一口的感動是:「就是這個味道!」這是很讓人懷念的大自然的一種味道。而這次在礁溪山區採野菜,感覺也特別興奮,因為我又溫習了〝童年的荒郊野外生存之道〞。
(£山茼蒿的花,等到花的白白棉絮飛出去,就會有很多小寶寶要出生囉!)
(¤£在宜蘭礁溪山區谷地,土質是小石頭比土還多,蔬菜和野菜卻長得很好)
小梅子的留言版:
相傳山茼蒿,是日本皇太子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慮及台灣軍士野外作戰期間的食物補給問題,而下令以飛機在台灣上空遍撒山茼蒿種籽,因其生命力強韌,所以滿山遍野都長滿了這種野外求生最佳的野菜,也因而被稱為飛機草、太子草、饑荒草,日本昭和年間傳播,所以又叫昭和草。
山茼蒿一年四季都有,但是冬天因中南部地區干旱,所以較少,不過如果以人工栽培,仍可生長,現已有人專業培植,當作新新菜肴供應市場所需,其成長快速,種籽具有白色冠毛,成熟後隨風四處飄散播種,所以全省山地、平地、路邊或荒野到處可見。
山茼蒿性寒、味甘,入肝、脾、胃三經,有解熱、涼血、利尿、通便等功效,主治高血壓、頭痛、吐血、便秘、小便不利、水腫、肝硬化,外敷腫毒、發背等癥。
(以上留言版內容來源~醫康網http://www.lkum.com/pages/QJKnivhi.html)
(不過, 也有網友留言說, 山茼蒿和昭和草為不同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