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的〝故事〞,
繼〝美好時光的二手書屋〞,續向前演進。
〝故事〞,由〝時光〞躍入〝時代〞,
過去大時代的歷史故事,在昔日「兵事部」記憶保溫;
現代藝文展演的人文故事,則在今日「松園別館」火候增溫。
「松園別館」位處地理位置很棒的花蓮美崙山坡上,背小山、面大洋,坡上的置高點使其擁有不錯的視野,「美崙溪」入海口、花蓮港、市區與大平洋均在視線範圍。
今日的「松園別館」是日據時代花蓮港的「兵事部」,其天然地型讓它獲選為軍事指揮所;加之數十年來的建築本體與環境保存良好,不但是〝台灣歷史百景〞的歷史建築之一,也是文建會指定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老建築新風貌試辦點之一。
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的老建物,如今展現了怎麼樣的新風貌呢?入館一窺究竟吧!
£ 松園別館的百年松樹,
在自然的歲月下,樹枝幹竟呈之字型90度彎曲
百年老松樹,獨特之美~
每位一入園的參觀者,莫不被那幾近高聳入雲的松樹林給震攝住了。
由日本琉球群島移植而來的〝琉球松〞(二葉松),光計數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歲月,也有90高齡,還得再加上它們在老家居住過的年月呢!
原來的松樹為了防風,如今的松樹已成林,除了仍具防風、遮陰、造景之功能,也因為在台將近百年,每年落地的松針、毬果與地面的原生台灣植物相互融合,加上有心人士的保護、保育,這裏可是珍貴而罕見的松林生態園哦!
松園別館歷史建築~
「松園別館」的主體建築,是磚木與RC混合的二樓洋房;二個樓層均設有拱型廊道,屋頂與屋後迴廊均為日式瓦頂。
每年秋天,紅松針落在佈生著青苔的瓦頂上,純就瓦片、青苔與紅松針為鏡頭主角,非常濃郁的季節寫意。熟女造訪之時雖天候陰暗,但在微涼的空氣中,仍具詩情,更何況日光不設防之時。
二層樓洋房原為軍事公務場地,也有著宿舍功能,因此臥室、廚房、洗衣房、餐廳的空間規劃均有。今日全部搖身變為藝文展出空間,經常同步推出數項動靜態的藝文活動,熟女十一月造訪當下,參觀了〈品味經典、感受大師:中國新文學作家與作品展〉、〈太平洋詩歌展〉、〈文藝品味、創意時尚展〉。
松園故事館~
洋樓後方的獨棟小木屋,平時大門深鎖,也不開放遊客參觀,一般人就在外觀拍拍照而已。現在這棟「松園故事館」,並非展出以前故事的靜態場地,而是〝排練、演出〞故事的動態場地哦!
看看門外的簡介,在整建前的木屋頗為殘舊,不但木材腐杇,還長出植物來。原來的它是以前軍官聚會地,傳說曾有日本指揮官在這裏自裁,更增添了陰冷之感。
因為無法入內,熟女臉貼近玻璃瞧了一會兒後,轉往他地,正在拍照時,被一位別館的工作人員給叫住了。
這位在此工作已久的原住民大哥,說他方才就看到我在木屋徘徊,剛好他要進去整理與檢查,因為快到閉園的時間了,特別叫住我,和他一起進入木屋內。
熟女簡直開心極了!大哥不是只讓我入屋內而已,還逐一為我介紹木屋特別的地方。他指著大門正對屋內的地方,那是以前掛日本天皇照片的神龕,房子就以神龕為中心,左右對稱,連窗子也是對稱的;現在這整建的極為簡潔與舒服的木屋,不時會有表演團體來此排練,也是小型展演的場地。
£¤ 松園故事館內部,是小型演出的場地
¤ 松園故事館,整建前的模樣
生態池~
別館屋後的小小生態池,別看它小小的一窪池子,它可也有著〝故事〞哩!
生態池以前是消防池,為周圍的別館、小木屋和松林扮演了消防的角色。昔日的消防池在今日轉型為生態水池,不過絕非隨便種些植物便交差了事。
光復鄉馬太鞍濕地的導覽員兼水生植物專家吳永斌接下了這個任務。他以台灣原生種植物為主軸,在兼顧水池旁的木道施作、活動場地的機動性,完成了我們眼中看似不甚起眼,卻底蘊深厚的生態池。
特別開門讓熟女進入「松園故事館」參觀的原住民大哥,也為我們姊妹倆介紹了生態池的奧秘。大哥從水池裏撈起一株小蓮花,花型非常別緻小巧,他說他最近每天都會看這幾株「印度蓮花」長得怎麼樣,還問我們是不是從來沒在其他地方看過這種蓮花呢?口吻之間盡是滿足與欣喜。
真的感謝大哥對我們這對陌生遊人,如此熱心,拉著我們逐一參觀您眼中的寶貝,屬於松園別館獨家卻不藏私的寶貝,熟女真的不會忘記這天與您的相遇。
松園餐坊~
別館後方經由廊道相通的建築,是以前的日式木造住宅,今日則改裝為開放式的「松園餐坊」。
「松園餐坊」不止原來的木造住宅,也延伸到「松園別館」的二個小房間。熟女還特別進房去參觀,那時房內沒半人用餐,乍看之下像極了DIY教室。
松園概念工坊、遊客服務中心~
洋樓側邊的木屋,曾是日據時代的門房,曾是美軍時代的廚房,現在則是遊客服務中心與紀念品店「松園概念工坊」。
工坊裏有展售當地藝術家的多樣化作品和松園別館的紀念品,堪稱豐富,亦別具特色。熟女則是對木屋外牆的攀牆植物所營造的寫意環境,感到興緻勃然,要是那時有光線,拍起照來一定美極了!
¤ 松園概念工坊
£¤ 松園別館的紅松針,落在漫生著青苔的瓦頂上
~松園別館~
(官方部落格,請點擊上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