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天 2008/10/22

薩嘎縣城 → 佩古錯 → 希夏邦馬峰 → 新定日

 

第16天小圖-1 
圖片來源:http://wikimapia.org/#lat=31.5644951&lon=85.1605225&z=9&l=0&m=b&v=8

 

 

這是此行住在「薩嘎縣城」的第二次了,繞行西藏阿里小環線一圈,起點和終點都住這兒。即使住的房間不會是同一間,倒也對〝薩嘎賓館〞裏的大廳和餐廳位置、各設施的所在已有了九分熟悉。

 

薩嘎賓館-往窗外偷拍.jpg 
¤£ 薩嗄縣城
薩嘎-清晨的街道1.jpg 

 

呵!剩下的那一分呢?說來真是令人笑得尷尬,我的室友美美因為高山反應症狀較明顯,不敢爬樓梯、走長路,她事先向領隊Linda表明希望能住低樓層,可少走一樓幾個階梯總是好的。這天的住房因為好像有大陸官方團體入住,幾近暴滿,其他的伙伴都住在三樓,只有我們倆人住二樓。

當我倆拖著行李走在二樓長廊,發現我們的房間竟然在走道的最後面,而這長長的廊道約有一百公尺,比走到三樓還累人。令人笑得尷尬的,不只是為了省體力要求換房反倒搞得更累,而是熟女小梅子發現到這長廊非常詭異,後來為了去找服務員來房裏修電視(看電視是為了看數天未知的新聞大事啦!),來回走了長廊兩回,最後驚人地發覺到:原來賓館是順著馬路坡度蓋斜的,長廊由樓梯口走到我們的房間,是一大段下坡路呀!哈!

 

薩嘎-我們住的薩噶賓館.jpg 
¤£ 我們住的薩嗄賓館,房子是有坡度的,呵!
薩嘎-清晨的街道2.jpg 

 

經過前一晚狠狠地洗了個熱水澡,我們已經脫離了無法洗澡的日子,這個早晨的起床顯得輕鬆俐落許多,畢竟完成了阿里小環線,再加上後續的行程緯度較低,氣溫明顯地低了那麼幾度。

接連兩天的行程,是更加壯濶的目標,也是此行的重點之一:朝聖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聖母峰)。

吉普車隊離開「薩嘎縣城」,往西走小小一段〝G219新藏線〞,越過數日不見的「雅魯藏布江」,再往薩嘎縣城的東南方向走。接下來這整個上午走的路段,熟女完全不知道它的路名、道路編號,完全由〝搓衣板路〞與〝方便麵路〞組合而成的砂土路。

 

P1060289

P1060294

P1060296

P1060298 

 

群山夾圍的谷地,倒也形成了一個個平緩的草場,車隊由谷地草場爬上山坡,越過置高點的啞口後,又再度下山、過谷地草場、爬山,這路程竟也花費了整整一個小時。車隊照例在最高點的啞口停車,登高望遠是西藏行程的例行公事。

從草場到山脊,清一色的土黃色調,稀疏的短草夾雜著散落的亂石,這樣看起來很貧瘠的草原,在西藏高原地區,就是牧民與牲畜們的生存地。此處已是日喀則地區的「吉隆縣」,位在薩嘎縣的南方,整個縣的人口才一萬多人,轄地往南延伸到中國與尼泊爾邊境。

啞口視野好極,遠處的一排白色雪山,熟女認出其中一座是二天前在「札日南木錯(湖)」照過面的「希夏邦馬峰」,是熟女生平見到世界14座超過8000公尺高峰的第一座山,對我自有特殊的意義。而今天有好長一段時間,「希夏邦馬峰」將與我們隨行。

 

P1060300 
¤ 由啞口登高望遠,
下張照片中間的雪山,世界排名第14,海拔超過8000公尺,你看得出來嗎?

P1060304

P1060305

P1060306 

 

啞口路旁一座腐鏽得幾乎快看不清楚的標示牌,紮著數條白色哈達,藍底白字寫著此處是屬於「吉隆縣」的夏秋草場,而山下谷地則為「吉隆溝」。

呵!不管是我們眼前、腳下這片吉隆縣北部的「吉隆溝」草場;以雪山、風沙、犛牛與草甸的日出日落為組合因子的「帕羊草原」;遇見外星人牧羊女的「馬攸木拉山」周圍高山草甸;藏原羚與藏野驢生活的藏北無人區的茫茫草原;或者是「馬泉河」谷地沿岸的牧場……,季節氣溫變化的差異,以及冬季白雪的覆蓋大地,使得部份牧民必須遊牧。

即使是西藏政府希望牧民能定居,好好解決小朋友就學受教育的困難,甚至為了根治日益沙化的土地,喊出〝退牧還草〞的政策。惟時至今日,為了畜牧而存在數千年的季節性〝轉場〞,仍存在於藏族牧民之中。例如,前一天下午即將走完阿里小環線時,在「打加錯(湖)」、「打加芒錯」,就遇見了數組人家在轉場。

 

P1060303 
¤ 在啞口看到一只西藏的傳統木碗
P1060309 

P1060307
¤£ 吉隆縣的夏秋草場
P1060308 

 

為了讓草原有機會喘息,為了草原的生命能永續,當一片草原在冬天會遇見較長的雪季時,通常會在夏秋時節使用這片土地;相對的,若是某座草原沒有雪封的問題,或是雪季極短,那麼它適合做為冬天與春天的草場,只是西藏的冬春草場相對較少。

數天前我們行經「崗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狹長谷地時,就見過冬春與夏秋的草場。像「薩嘎」往西到「帕羊」的這段谷地,是屬於冬天到春季時節的牧場;由帕羊往「馬泉河」上游方向,則是夏秋季草場。

這因季節更替而轉換草場的遊戲規則,世代傳承,如候鳥遷徒的基因遺傳。

每個縣、每個區域的牧民,會有當地依季節遷徒路線的草場,隨著季節的時間鐘擺擺盪,人與牲畜也年年來回遷移。

 

P1060339

P1060318

P1060320 
¤£ 遇見羊群
P1060321 

 

熟女前陣子看過一部記錄片:犛牛,這部片子的重點在描述西藏牧民如何善用犛牛的每個部位,在他們的食衣住行育樂中。熟女同時也注意到,犛牛對於氣溫、地形的適應力優於羊群,因此在西藏以犛牛為主的畜牧人家,如果在夏秋儲備好了足夠的糧草,例如在秋收時節曬乾了的青稞桿,牧民可以不必轉場。

現在從事畜牧的年輕人不多了,遊牧的藏民愈來愈少了,畜牧方法多少也隨著時代進步,加上為減緩地質沙化嚴重的西藏,不得不推行的〝退牧還草〞。日後青藏高原傳統的遊牧,大概會如同兩極消融崩蹋的冰山?而〝轉場〞的現象,是否如同北極熊的命運?

數年後,數十年後,當候鳥遷徒的基因仍代代傳遞,那時青藏高原、新疆的〝轉場〞,會在這片大地寫真,亦或成為記錄片的一篇呢?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新疆的阿爾泰山南部,在西藏的崗底斯山脈谷地,我的旅程中遇見的〝轉場〞實境。

 

P1060322

P1060324

P10603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