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影響人類藝術極深、極遠的三大巨匠──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他們非僅為當時及數百年來的近代與現代厚植典範,也為西洋的藝術史開創了繼往開來。
他們的作品何止宏偉、何止曠世,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三大巨匠之一的「米開朗基羅」特展,熟女在開展第一天9點,即以迫不及待的心情朝聖。
熟女小梅子的看展心得分享是一定不藏私的啦!只不過因為電腦突然掛點無上網,等到除夕修好了才得以見天,已經拖了至少半個月啦!呵!
要說《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會是今年度台灣的重頭大展,應該不為過吧!那趕快和熟女一起看展去!
¤ 米開朗基羅的 雕刻〜
米開朗基羅是長壽的藝術家,作品多元而多樣,參觀本展可依其作品類別做區分,其中熟女認為以雕刻和濕壁畫最為精采。
現場雕刻區所展出的塑像,件件經典,展場佈置也不會太擠,是整個展場中,看展最舒適的地方。欣賞立體的雕刻作品,切記千萬別定點不動哦!
¤ 米開朗基羅的 詩文書信〜
透過本展中的數件文稿、書信、詩文、手繪菜單……,觀者可隱約揣摩大師真實生活中的個性與點滴,有的嚴謹中帶著簡約,有的是深情中帶著浪漫,由小地方感覺當時的人際交流、心智與人情。
¤ 米開朗基羅的 建築設計〜
此展區是看展的朋友一定會拍照留念的地方。
展場的地磚圖案與造型是羅馬的〝康比托利歐廣場〞,牆面則是〝聖彼得大教堂〞及圓頂的透視,天花板是抬頭仰望所見到的教堂圓頂,一旁還有建築的3D動態影片,一定要看哦!
本區的重點不是前段大家開心拍照的廣場、穹頂和大教堂,可不要拍了照就轉往下一區,其實重點在兩旁牆面看起來有些褪了色或有點斑駁而不起眼的素描和手稿啦!
¤ 米開朗基羅的濕壁畫〜
所有的濕壁畫都無法離開原址,因為濕壁畫乃塗繪在牆面上,塗料早已融入壁面,若硬生生被切割下來,畫作周圍的空間被扭曲了,建築物所拱出的氣勢和氣質,終究極難重塑出來。所以,熟女建議看濕壁畫時,不妨路不轉、人轉。
展覽有闢了濕壁畫展區,對濕壁畫的繪作方式不甚清楚的朋友,或者是好奇文藝復興時期濕壁畫的創作程序,我建議先看牆面上的文字說明,尤其是LED螢幕所播放的〝米開朗基羅濕壁畫影片〞,是找演員演出的紀錄片,看片子瞭解那時期的故事,一看就懂,印象又深刻,強烈推薦要看完它。
透過影片和牆上的文字解說,知道了濕壁畫的創作方式,及米開朗基羅從未曾獨立完成濕壁畫,卻接下「西斯汀教堂」禮拜堂頂篷的委託案,他所歷經的瓶頸與突破過程後,再欣賞現場局部重現的濕壁畫作品,還得調整一下思緒。
是這樣的,濕壁畫原作是繪在「西斯汀教堂」建築裏,歐洲大教堂空間的寬度、高度是大器的,畫尺寸配合牆面或天花板構造,動軋數公尺計。我們眼前的展場空間大大縮小,畫作也被局部截取、重繪而呈現出來,看展時免不了受周圍空間的影響,而將視線侷線在正前方的小面積。
熟女在欣賞濕壁畫時,原本有遇見團體導覽的民眾,我刻意先跳過本區,等到團體導覽轉至下區看展時,我才回來看濕壁畫,為的是閃開擁擠的人潮。
對的,熟女欣賞濕壁畫的第二個撇步,是選擇本區人潮較少時才看展,我與畫作的距離會稍微拉開一些,本區展場真的不大,即使較一般賞畫拉開30公分距離,也會很有幫助。
走到本區看畫,代表已經看過前一區〝米開朗基羅的建築設計〞,這時請將方才的大教堂放大,想像自己已身在大教堂內,而眼前的濕壁畫也自動地延伸畫作範圍,只是你正好盯著局部一角在欣賞著呢!呵!稍微拉開與濕壁畫的距離,是因為當你身處大教堂中,不會那麼貼近畫作的,甚至得仰頭長望。這時你的視線不是點、不是小區塊,而是畫作、建築、空間已密不可分的氛圍與奇妙感。
¤ 藝術家的工作室〜
熟女覺得本區是觀賞整個展覽的〝思緒休憩點〞。
呵!像熟女看一個展覽動軋三小時以上,有幾次甚次超過五小時,若一直讓注意力與情緒處於過度集中的狀態,容易造成吸收力減弱的反效果,和作品間的互動易疲軟無力。
請輕鬆地遊走本區。呵!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工作室長什麼樣子呢﹖當時用何種方式練習繪畫呢﹖現場除了展出與本展題相關的2D畫作,亦將2D還原佈置成3D的實景,更加身歷其境哦!
¤ 文藝復興王者之爭:達文西vs.米開朗基羅〜
本區是展覽最未端的一間獨立空間,通道口牆面上有本區的解說,一定要先詳閱簡介,否則就算看完也根本搞不清楚本展區的主軸。
熟女在看〝文藝復興王者之爭:達文西vs.米開朗基羅〞的簡介時,心中莞薾。
呵!以前的人好有意思呀!16世紀初,佛羅倫斯新共和國政府慶祝新政成立的方式,是〝以藝術來榮躍新共和國〞,於是邀請文藝復興三大巨頭之二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分別在佛羅倫斯舊宮繪製〝戰勝米蘭的安吉亞里戰役〞及〝戰勝比薩的卡西納戰役〞。
此展區即為重現此兩大作品的部份畫作,讓參觀者同時浸浴兩大巨頭不同風格的藝術洗禮中。
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手稿真跡〜
整座展場唯一無法攝像的區域,因為也是唯一真跡的展出。
本區均為米開朗基羅的手稿,共計14件,展出品並沒有像前面作品那麼大件,而且顏料經過時間產生了變化,看展時也要轉換心境──眼前的文稿或畫稿是人類的珍寶,數百年前的米開朗基羅曾和我們所站的相同角度,將他的構思逐步實現。
£¤ 米開朗基羅的繪畫〜
繪畫是藝術創作者的基礎,展覽中的繪畫較為廣泛,也分佈在數個展區中。
有大量的素描、習作,在看這類作品時﹙嚴格說起來,這算是作品的過渡期﹚,可不必著重在藝術的美感或手法,倒是不妨依此構逐藝術師在創作一件作品時,經由怎樣的程序將心中所想的呈現出來。
相較於色彩單一素描、習作,其他多彩的繪畫在整個佈展上,略顯得較無組織,這是我前小段看展時的感覺,也就是有點抓不出重點來。後來看到一半時,我調整了區塊的重點分佈,因為原本我以為繪畫會佔大宗,結果我發現不要將繪畫列為本展主軸,我將之列為〝其他〞,也就是熟女我在本文所做的各段分類,另將濕壁畫、文稿、書信獨立拉出來。
其實本段所述的繪畫,主要被安排在整個展覽最為前面的地方,但本分享文我將之列在最後,不是因為它最壓軸,而是看完整展,其他每個展區都有令我印象極深刻或感動之處,本展前段則帶著〝舖陳〞的意味,回家後看自己拍的照片,雖獨前段的繪畫沒有將看展時的思緒轉動延續回來。
£ 本展的語音導覽是蔣勳親自解說,
一邊聽,一邊看展, 更深入
(網站請點擊上行文字)
展期:2013年1月26日~2013年5月12日
展時:每日9〜18點﹙除夕休館﹚
展場: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市南海路49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