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行~第13天 2008/10/19:
獅泉河鎮(噶爾) → 朗久地熱 → 革吉縣城 → 雄巴鄉 → 改則縣城
如果說地處西藏的「藏北高原」,是中國溫泉最多的地區,很多人會想不透。
其實溫泉多產生在地殼較不穩定的地區,地熱沿著地殼裂縫竄出地面。而「青藏高原」是屬於地球上十分年輕的地層,印度板塊至今仍在擠壓這塊大地,例如我們到西藏首府「拉薩」的第2天,就碰到地震。所以,「藏北高原」多溫泉是有道理的,其中最有名的是〝青藏線〞的「羊八井」地熱站,它老早已是青藏線必訪之處。
£ 紅色箭頭為這一天的路線。
圖片來源:指南針網。部份標註為熟女自行加入。
因為今天路程很長,將近500公里,全程是沙土與小石頭構成的〝搓衣板路〞,行車時間會拉更長,所以大伙起了個大早,天還沒亮就到早餐店用早。前一天也是在這家店吃早餐,自己想吃什麼,就向老闆娘拿或叫她現煮,羊肉米粉、包子、紫米漿、豆漿和餅,通通都有。(早餐店東西貴死了,另見下篇西藏阿里系列第93篇)。
天微微亮時,車隊出發。大家心有定數,未來數天的路程、住宿、物資,又將回復到〝天蒼蒼野茫茫〞,離開阿里首府「獅泉河鎮」,藏北高原的〝無人區〞已在等著我們。
金黃色的曙光尚未照耀到的高原大地,無論怎麼穿衣,坐在吉普車裏頭,總是冷得讓人睜不開眼,又漸漸沈入昏睡的狀態。也不知道經過多少時間,也許是半小時吧!車隊在一條溪流旁停車,因為早餐後的尿尿解放時間到了,每個人都把握能下車的時間,即使仍在睡回籠覺,車外的冷空氣和踏在土地上的那股感覺,還是頗有吸引力的。
照例,男女各往馬路兩旁不同方向尋找解放地,由於不遠處有小溪,女士們自然往水源地走去。此時,大家都發現到不遠處有白煙竄得老高,也有幾棟建築物,乍看之下像是工廠排出的廢氣。
我們解放後回到車裏,車隊前行,不久就在冒白煙的地方停了下來。原來竄得老高的白煙並不是從方才所見的建築物上方排出,幾串白煙竟是由地面冒出,這看起來不起眼的地方,竟是中國著名的地熱區「朗久地熱」。
地底的熱能、太陽能、風能和海洋的潮汐能,為石油、媒、核能之外的新能源,因為取之於地球的自然現象,屬於可再生的資源,被寄予期待,而地熱是其中技術面最符合實際的能源。
熟女以前就知道,在大陸有些地方冬季的暖氣是來自於地熱,還有利用天然的地熱,保持溫室栽培農作物所需的最佳溫度,不但耗電低,產生的二氧化碳能讓花卉和蔬果等植物成長得更好;或是控制養殖漁業的水池溫度,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當地所產的新鮮蔬果和魚類。也在歐洲看過地熱運用於醫療與保健,還成了知名的渡假盛地,這是我所實際經歷過地熱的應用。
其實身在台灣的我們,對地熱再熟悉不過了。台灣本身就是地熱資源豐富的地域,環太平洋地熱帶(太平洋環火帶)通過台灣本島,通常地震頻繁地區也往往伴隨著豐碩的地熱能源。在台灣地熱的運用,最被大眾喜愛與享受的,莫過於幾乎每個縣市都有的溫泉;還有就是以溫泉水培養出來的空心菜、蕃茄等蔬果。
我們所在的「朗久地熱」,若未經資料蒐集,大概沒有人能猜出它可是中國開發的地熱站先驅之一,這幾座中國最早開發的地熱站,有三座在西藏,前二座是青藏線上的「羊八井」、「那曲」,再加上郎久,足以證明西藏真的是地熱能源的重要區域。
還記得數天前造訪的西藏三大聖湖之一的「瑪旁雍錯」,湖畔山丘的「即烏寺」山腳下,有一座小小村莊,那裏就有地熱的利用,有不少遊客捨棄住宿在聖湖畔,而選擇條件較不佳的小村,為的是能在此洗個溫泉澡。
不過「朗久」的地熱並不是用來泡澡,看看週遭建築物及相關設備,應該是地熱發電站。以地熱來發電,需要溫度較高的地熱,而其發電原理與火力發電相似,都是透過技術以熱能讓機組發電,再傳輸出去。
火力發電,熱如火;但藏北高原的地熱發電,卻是在冰雪中的熱情如火。
冰與熱,是如何各據其位呢?即使熟女日後看著在朗久拍攝的照片,還是覺得很奇妙──冰雪中的熱情,真的熱如火。
數柱沖天的熱氣,在夜晚低於零度的嚴酷氣溫下,脫離了地殼的保護,與空氣交流瞬間後,逐漸凍成細細冰柱;熱氣不斷地衝出、接觸空氣、凝成冰體,水的三態變化不斷循環上演,就形成了眼前水窪地、冰柱與熱氣衝天共存的畫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