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今天這長達12小時的路程,是熟女小梅子旅行史上,狀況最多、最難行、最牛、最釘子路的路段,我們還是很厲害地隨處停車,四處看景和遊玩。行駛於山路間,常常不方便停車,要考慮到別人可以會車的問題;要是走到牧場,那則是非停不可。
很難想像,幾百平方公里大的「土林」,從高處往下看,像一片無數的山被巨人的雙手搓揉擠壓,這樣的土林,竟然會有〝牧場〞,而且這牧場還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名字,叫「丁丁卡牧場」。
哦!先提一下,這一篇的路程,我們其實大都走在河床,所謂的馬路真的只有一些輪胎痕跡。因為「札達溝」在這一段,山谷之間的地勢很平坦,當西藏雨季來臨時,或夏季雪山的雪水融化時,河床就會有水。水流會像一塊橡皮擦,將之前〝馬路〞某些區段給擦乾淨,所以每年的〝馬路〞可能有一點點不同,反正當河流乾涸後,車子自然會再駛出新的〝馬路〞,畢竟這山谷並不寬,最寬處大概才幾十公尺,不會走丟的。
「丁丁卡牧場」因為很平坦,像個山間小盆地,這對土林來說,真是少見。谷地有一條小小河流,彎來彎去的,它是屬於季節性的河流,雖然我們現在十月看到的河流已經乾涸了,但春夏季的河水,滋養出一片草場。
牧場中,竟然看到三株相依偎的樹木,牧人在樹幹上結上了白色的哈達,我拍了幾張照片,取名為:「它不孤單」。而我們的確也是因為看到這三株樹,有些不可思議地佇立草原,才停下車來。不知方圓多大以外的地方,才能再看到它的同類呢?幸好三株相伴,所以不孤單。
(¤札拉索曲令,這些柱狀土林,象徵站在路邊為出征戰士送行的民眾)
(¤這樣像滿滿肥腸的土林地貌,在整個土林算很常見)
(¤似城堡的土林)
過了「丁丁卡牧場」不久,草原就漸漸消失了,整個河床都是泥土、石頭和很稀疏的小小植物。我們有人又停車了,全部人跟著停車,因為有人看到一個介紹牌,那表示這裏會有形態特別、值得一看的土林地貌。
這裏叫「札拉索曲令」,藏語意為〝國王為戰士壯行的地方〞。看到介紹牌的照片,大家開始東張西望對照,一下下就找到照片所示的土林。哦!原來這裏東南方向的山體,被侵蝕成一個個高約20至30公尺的塔狀土柱,被切割成一柱一柱的,有大有小,這些石柱不是戰士,而是列隊的民眾哦!
原來在以前當地要打仗前,出征的戰士都要在這裏下馬拜神山,並堆放白色石頭的瑪尼堆,以祈求戰勝並能平安歸來。戰士在神山前朝拜,民眾站在路旁送行,這塔柱狀的土林,有了這樣被象徵意義。
而「札拉索曲令」不是只有塔狀土柱,前二天我們看到像肥腸、城堡的土林,這裏都看得到,只能說土林地貌實在太千變萬化了。
足足在土林的谷地間走了一個多小時,也停了好多次的車,因為總是過不了多久,會出現讓人驚喜的的土林風貌。直到車隊開始爬山,一座座的土林變得愈來愈低、愈來愈遠,山上已經變成我們熟悉的高山草原,更驚爆的景象,突然像跨年煙火的第一炮,震憾了車上的每個人。
【真是壯觀!看過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雅丹地貌「魔鬼城」二次,見過雲南的「石林」、「沙林」各一回,西藏札達縣的「土林」真是壯觀。
數百平方公里之廣的地形,黃褐色的土林,由半固結沈積地層,構成各種形狀及高低錯落的地質之林。由土所構築的地質之林,厚度淺至數公尺,厚至300公尺,大到讓我們連續3天,都將在這一大片土之林中打轉。】
這【】中的兩段文字,是引述我曾發表過的『民間、官方所見不同──如海的土林 (西藏69) 』一文,這段是敘述我們在二天前第一眼看到土林時,從內心發出的讚嘆,當時我們是由土林東邊的一頭進入;而現在我們爬上這座「札不拉山」所看到的景象,是由北邊的另一頭出來,所以看到的景象都是〝如海的土林〞,但是現在看到的更加壯觀,反差更大,更震憾。
可能是因為前二天下午的光線和方向的關係,我們看到〝如海的土林〞有一點點濛濛,而且土林的距離較遠些。現在在「札不拉山」的山頂,土林就在近處的下方,看到的景象就好像搭飛機〝從空中看地球〞,每座山體被擠壓出的皺摺是那麼清楚,土層分佈的不同色澤也能輕易地勾勒,就連遠處一排的雪山群,它們的雪線竟然也能以一筆畫出,不脫泥帶水,是那麼俐落。
如在天之際。即使「喜馬拉雅山脈」快走到尾端,雪山依舊〝峰峰相連到天邊〞,「中華民國頌」這首歌的歌詞,寫得好真實呀!
原來雪山和土林的交會,角色分明,層次分明,卻又依偎地如海中的香巴拉。既然西藏人說:土林如海,那雪山不就恰似海中仙境!
當時熟女心中這樣想:如果這是我們此行與土林的告別之幕,那我真要感謝神山,感謝聖湖。有哪個地方,是你將離開它時,比和它初相見時,還有更多的感動與悸動?
我想,是〝如海的土林〞與雪山的交會。
(¤土林與雪山的交會)
(¤在札不拉山腰處,望見的土林和雪山)
(札不拉山,山腰處的草原)
(¤£土林的馬路)
(¤£土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