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藏族人,每早起床後,點香敬佛、喝奶茶、吃糌粑,一天的序幕,這樣展開

  

大昭寺-大中堂-向玉座祈福的藏民.jpg   

 

 

熟女小梅子的西藏阿里20天行程,因為走的路線偏僻,很幸運地品嚐了傳統的犛牛奶茶糌粑,更體驗了真真實實的手打奶茶、手捏糌粑至於帶點神秘色彩的〝藏香〞,其製作僅限少數地區,一般家庭和寺廟用香,但不製香,而且傳統藏香的製作有季節性,因此壓根沒有預想能有機會在此行中一探。

 

幸運,就在未預期中降臨;而且,竟然一行人只有少數約5人親眼見識,熟女我是其中的一位。

幸運,就在一瞬間的決定,往左或往右、留步或向前。

 

G318-金秋 (19).jpg 
¤£ 經過尼木縣,沿途秋景
尼木大橋-橋畔借洗手間兼賞景 (24).jpg 

  

今日行程,沒有排定的景點,早上由西藏第二大城「日喀則」走大陸國道G318,至第一大城首府「拉薩」;又因為西藏可愛的抓超速,車子要嘛開慢慢,要嘛邊行、邊停、邊玩,呵!沿路不知道停留了多少次。

進入「尼木縣」,經過了「尼木大橋」,車隊又停下來了。不同前面幾處停車地點,這裏有攤販吔!呵!沿途真是少見,熟女也沒去逛,而是和大部份的團員,一股勁地往馬路對面走。

 

尼木吞巴遇牛羊群 (16).jpg 
¤£ 遇見河谷的羊群,
因為這群羊和週圍的秋景,有了一段巧遇

尼木吞巴遇牛羊群 (14).jpg

尼木吞巴遇牛羊群 (12).jpg

尼木吞巴遇牛羊群 (6).jpg 

 

對面有條小河流,斜斜的河坡有群山羊吃草、閒晃,此時秋景正好,我們幾乎都是為了拍秋景照而往小河谷走去。

十月下旬,藏北都下雪了,雅魯藏布江谷地即使不見風雪,但夜裏的低溫仍使得部份河水結凍,在陽光正好的此時,微溶的冰體表面益顯晶瑩剔透,真是美極了;加上數株轉黃的白楊木,多數團友鎖定較上游區域拍照,而熟女我卻往下游反向而行。

 

 尼木吞巴遇牛羊群 (2).jpg
¤£ 這樣的一條小溪,竟大有玄妙
尼木吞巴藏香 (13).JPG 
  

 

不一會兒,熟女見到奇異景象―― 一塊塊〝紅磚〞擺在河畔曬太陽。

熟女我好奇地往四週探尋,因為一定有特別的原因,才會大費週章地將〝紅磚〞搬下河谷地曬太陽,否則路邊平地或民宅不是更好。

 

尼木吞巴藏香 (6).jpg  

 

不一會兒,看到一位藏族老翁蹲在小河邊。他所處的位置,似乎刻意被下鑿一個空間,旁邊放著幾件木製工具,有些類似小型水磨的木具。

 

尼木吞巴藏香 (15).jpg 

 

這些物件與地理位置的組合,我瞬間想到了── 這不就是我曾在電視上看到,傳統藏香的製作嗎?太棒了,竟然讓我遇見。

熟女小梅子我好心地吆喝附近的同伴,但因為往下方走的人只有幾位,其餘伙伴還在拍秋樹,我與他們有一段距離,壓根沒聽到我的召喚。

呵!天註定了,這愈來愈少的傳統藏香製作,就這麼少數幾個人有幸目睹。

 

 尼木吞巴藏香 (9).jpg

尼木吞巴藏香 (19).jpg 
¤£ 傳統藏香,利用這樣有著斜度的小溪,
以水力轉動小水車,製造動力

尼木吞巴藏香 (8).jpg 

 

正好,我有看過大陸藏香的記錄片,十分詳盡地介紹了傳統藏香的12道工法,熟女在此分享。(有實際看過,果然記憶加深)

第一道工序,是將400公里外的林芝縣運來的柏樹,泡水以防乾裂,然後樹幹剧成每段約50公分,並去掉樹皮。

柏樹自古與松樹齊名,被稱為〝百木之長〞,代表長壽、健康、不朽、正氣、高尚,在藏族人的心中,惟有柏樹能代表對神靈的敬意。

 

尼木吞巴藏香 (26).jpg 
¤£ 柏木做的木楔子
尼木吞巴藏香 (11).JPG 

 

第二道工序,乃在樹幹中間挖一個方形的小凹槽,以安裝一個木楔子。做好的木楔子,在吞巴這處小河谷中,熟女我也看到好幾個散置在老翁身旁;有的可能廢棄了,隨意丟放。

 

尼木吞巴藏香 (25).jpg 
£ 以水流的力道,使木楔子磨擦成粉泥狀,
右邊一團泥巴,即為磨好的柏木泥
¤ 另一個製作現場
尼木吞巴藏香 (1).jpg
 

 

第三道工序,將組裝好木楔子的柏木段幹,放在溪邊的小水車的搖臂上,藉由小水車的帶動下,日夜不停地在舖了石板的槽裏磨擦,變成了柏木泥。

過程中為了不讓柏木泥被風吹走,以一根木棍綁著布條,利用虹吸原理,讓水一滴滴地混入木泥中,保持濕潤,藏族人真有智慧呀!而且,水滴的流量大小極有學問。水滴過慢,柏樹末可能被風吹走;過快會使柏木泥太濕潤,得花較多時間曬太陽,這樣香味會散失,就做不出好的藏香了。

 

尼木吞巴藏香 (18).jpg 
¤ 柏木泥
尼木吞巴藏香 (16).jpg 

 

第四、五道工序為收木泥,並經過二道磨細。

第六,收集好的木泥,放在木框中壓製成一塊塊的水磨香磚。

 

尼木吞巴藏香 (5).jpg 
¤£ 柏木泥壓成的香磚,要曬一下太陽
尼木縣吞巴-藏香原料壓成磚塊狀,在河旁曝曬.jpg 

 

第七道工序,則是挑選與調配製作藏香所需香料。

各藏香製作者擁有自家配方,種類與比例在調香者的腦袋中,常見的材料有百果、長松蘿、廣木香、甘松香、檀香、小杜鵑、木香、丁香、安息香、白檀香、艾草、肉豆蒄……等,一次用到十餘種香料也不算特別。而這些香料,具有清熱解毒,培養人體正氣,滋養五臟六腑,開慧養性的功效。

 

尼木吞巴藏香 (14).jpg  

 

第八道工序,用一個圓石球,將香料放在石槽上不斷研磨,使其細碎。

第九,將木泥、香料混合攪拌,約半小時後會變更加綿密。

第十,藏香要成形囉!傳統藏香將犛牛角的尖頭弄個小洞,變成漏斗,香木泥置於牛角,推擠出一根根的香,叫做〝擠香條〞。成品得粗細、長短一致,這要靠長久的功力了。

 

尼木吞巴藏香 (10).jpg 
¤£ 曬柏木泥磚
尼木吞巴藏香 (7).jpg 

 

第十一道程序,陽光下晾曬。若在太陽下曬,約需時2小時;若利用陰乾,則約需時2~3天。

最後一道啦!包裝。整理一根根的藏香並捆紮,因藏香並不是像我們常見的香,以細竹條沾裹香粉,藏香整條都是柏木泥做的,易斷,所以捆紮時得像握住嬰兒小手般地輕柔,用紅藍色棉線繞約8~12圈,即成外頭看到的藏香。(紅藍色棉線代表神佛的加持)

 

IMG_2161.JPG 
£ 藏香成品

 

熟女小梅子整個心神都放老翁的製作藏香身上,看了一陣子,聽到同伴呼喊上車囉!我趕緊走段上坡路回去。

回到車上,許多同伴買了路邊販賣的藏香,我完全沒逛到呀!沒想到,就是有人瞭解我,自動幫我買了一包藏香,包含一座燒香木盒,而且還是〝團購價〞哩!至今,這套藏香及木盒,仍供在我房間的佛桌上。

 

IMG_2159-1.JPG 

 

每當我看到佛桌上的藏香,就會想起那天在「尼木縣.吞巴」一個小小的、不知名的小河畔,巧遇藏族老翁手製傳統藏香。

領隊小陳說,其實我們去的十月份,已屬秋末冬初,水流量減少,小水車的轉動已緩,並不是傳統藏香的製作季節,很多人都收工了。所以,我能親見,相當幸運。

 

IMG_2160.JPG 
£ 我買的藏香
¤ 手製藏香,在香的兩端並不是整齊切割,
而是如同下圖,有著手捏的扁狀不整齊痕跡

IMG_2163.JPG 

 

每天早晨,傳統藏族人點香敬佛、喝奶茶、吃糌粑,一天的序幕,這樣展開。香的餘煙在房內、寺廟裏繚繞,它連繫著神靈和天地,如同灑向空中的〝龍達〞;如同風中飄飛的風馬旗,傳遞虔誠,神佛都知道。

 

尼木吞巴遇牛羊群 (8).jpg 
¤£ 在這條河谷,我巧遇傳統老翁手作傳統藏香
尼木吞巴藏香 (28).JPG 
¤ 尼木.吞巴的傳統藏香,在西藏最知名
尼木吞巴藏香.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