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光明正大地在公司的花圃種起菜來了!
在幾個星期前,我們將公司花圃整地,原來的木麻黃保留,在株與株的中間,種上一排排由公司同事小憲贊助的地瓜葉和紅菜。
呵呵!在公司種地瓜葉,這可是副總提議的。再加上原本在廠後區樹下的菜園,吃青菜越來越不花錢,還是有機的哦!
一群人,光明正大地在公司的花圃種起菜來了!
在幾個星期前,我們將公司花圃整地,原來的木麻黃保留,在株與株的中間,種上一排排由公司同事小憲贊助的地瓜葉和紅菜。
呵呵!在公司種地瓜葉,這可是副總提議的。再加上原本在廠後區樹下的菜園,吃青菜越來越不花錢,還是有機的哦!
才離開聶唐大佛沒多久,又停車了,哎呀!實在美的動人心魄,路的一邊緊臨拉薩河,另一旁是不知名的池子;一邊是日光打在河面上,風又不停地吹著水面,那粼粼波光閃得讓人真的睜不開眼;另一邊是白楊樹的枝影斜斜地插入池子,秀氣地宛如鋼琴上的黑白色琴鍵。
只要陽光不吝嗇,整條拉薩河畔的風光都是那麼令人身心舒暢。要說最美的一段,是我們差點錯過,因為云姊要求停車,而發現的一處彎道。若你行在這段道路上,距離聶唐大佛不到半小時的車程,看到馬路上「納木村」的指標時,仔細找出這道彎曲河道,絕美的風光絕不藏私。
十月的河畔,除了白楊樹和楊柳樹,沙洲沿河生長了厚厚的紅草,這紅草灘讓人不禁想起2004年四川稻城亞丁之行所遇見的整片紅草地。事隔4年再見那紅草,雖然規模遠遠不如那青藏高原東緣的紅草地,但有緣再見到每年僅燦爛生長不到半個月的紅草,還是那樣叫人驚喜。這短暫登場的紅草,在我們十餘天回程後再經過納木村時,紅草已枯萎轉黃,向今年的河畔相會說再見了。
塔公啟程半小時後,漸漸接近攝影天地「新都橋」。我雖沒來過這裏,但當路肩兩排的白楊木完全汎黃,而下午3點的陽光打得葉片透著金光,還有草原、木橋、小河、羊群和座座的山,相信你也會猜到這是新都橋。
攝影最重要的條件是 "光",在光和影的世界裏,金黃的白楊隧道暫且隔離了紫外線,卻隔離不了喃喃的人語聲,包含藏族小朋友聽聞到有過客來到自己的村莊,欣喜著奔跑來迎賓的不絕笑聲。
這一、二年經濟很不景氣,再窮也要去旅行的揹包客,或是已經放了好久無薪假的上班族,想趁機到處走走充電的人,想盡辦法就是要節省旅費。於是乎,遍佈全台灣的各廟宇和教堂,有提供住宿或餐食的情報,在各大報和網路上熱烈討論。
小梅子也趕流行,今年上半年的家族旅行,我們選擇5月1日在高雄佛光山住宿一晚。而剛好五一勞動節這個三天連假,正好遇到釋迦牟尼佛的誕生紀念,我們在事先並不知情的狀況下,洽逢一場佛誕節的浴佛盛會。
呵呵!明明我老妹嫁到屏東里港,和高雄佛光山只相隔一條高屏溪,開車也不用十分鐘就到,還是選擇到寺廟裏掛單,想到晚上住在佛寺裏,一群人真的開心的不得了。
天空韻朗的「塔公」,我的初次印象是,它的街道似乎昨天才剛剛緊急地蓋好,為了迎接今天來到的旅人。熱閙的商店街全部擴寬改建,房子很新很乾淨,還刻意保留了藏風,尤其門窗依舊用色鮮明,但沒有令人興奮。
午餐品嚐了超讚的犛牛肉乾加辣椒粉,小逛新街,穿過廣場至塔公寺。
據說「塔公寺」由來是始於唐朝合蕃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後,松贊干布建了108座寺廟,其中最後一座就是塔公寺,功德圓滿。可能因漢藏聯親,塔公寺主殿也和惠遠寺均為漢藏合一的寺廟,只不過它的漢式青瓦歇山屋頂更表現淋漓,而惠遠寺則顯得秀氣平實。
門庭若市的朝拜者,供養的力量使得主殿的龍磐基座氣度輝煌。進入殿內是頌經修法的聖地,供奉釋伽牟尼佛,還有花教薩迦派大師像,四周則繪滿了數幅大型佛教故事的壁畫。
藏寺建築用色鮮豔、大膽對比,在晴朗的陽光下,不論有無陰影,均能呈現攝影美感的強烈效果。尤其蔚藍天空被一條條由主殿放射出去的經幡旗海分割,竟不破壞它的澄清,反倒如飛揚而起的天聽。
7輛吉普車隊以1~7做編號,我坐的是第2車,第1車是導遊小陳為隊首,第7車是Linda壓陣,車隊依車號的順序駛出飯店。
車隊駛出拉薩市區,走的路線和前二天由機場過橋,沿著拉薩河至市區的路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吉普車車行約十分鐘,經過了青藏鐵路的白色橋拱,不欠即已駛離拉薩市區。而今天我坐在前座,一路上看著眼前藍的不像話的藍天,和白的不像話的白雲,沒向人打聲招呼就直衝入人家的眼膜;當你想閉上眼歇會兒,陽光還是穿透眼皮和血管,叫你莫辜負了這高原無瑕的天空。
由八美到塔公約半時辰後,小賴把我們放在「塔公大草原」上,怕吃中飯太晚,他先去找家飯店點菜。
十月的塔公草原廣袤,沒有夏季的野花遍開,也不見七、八月熱閙的賽馬盛會,此時有的是周圍環繞的觀音、文殊、金剛手(和亞丁三神山相同哦!)和綠度母神山,以及較遠處雪白的「亞拉雪山」(二小時前剛見面)。
塔公寺旁的神山山坡上以瑪尼經旗插成大大小小的三角形旗陣,不知是否代表守護的神山或是象徵須彌山。
第4天2008/10/10:
拉薩-聶唐大佛-曲水大橋-羊卓雍錯、崗巴拉山-浪子卡縣城(午餐)-卡若拉山、冰川-江孜(帕拉庄園)
這一團準備來受苦的19 人,裏面只有4位男士,其他15位是女士;而多數人都已經來過西藏了,不過走的路線主要為滇藏線和川藏線,即由雲南或四川走山路入藏,至多在西藏最西走到日喀則,所以拉薩通常是終點或是中點。
我們的行程則以拉薩為起點,向西沿喜馬拉雅山脈至阿里,再穿越藏北無人區羌塘草原,走小北線南下到薩嘎,這是所謂的阿里小環線;再由薩嘎繞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大品營,最後繞一圈回拉薩。
真正的阿里環線,在藏北不走小北線,而是直直東行至尼瑪,看過三大聖湖之一的納木錯,再回拉薩。只因大部份人都必須自立活命,上班賺錢,請二十天的假已經很大膽了,大環線需時一個月。像我們這樣必須上班的人,大概只有可以放暑假的老師、退休人士或者利用轉換工作的空閒時間,才有辦法成行吧!
八美附近拐叉路入大草原,草原的那端映入長長一排的白塔,乍看恰似大地上的一串白色唸珠,這是此行我們造訪的首座藏傳佛教寺廟「惠遠寺」,也是我第一次身歷藏傳佛寺。
星列的白塔是惠遠寺的外圍牆,我們持謹慎嚴肅的心態步入,有位喇嘛從內院走出,他也成了我這輩子第一位親見的喇嘛,他很歡迎大家到寺裏來,而我們所站的地方是內圍牆的大門前,裏頭還有大殿。當然左右兩旁的轉經筒也是我的首見,初次的祈願,在轉動比人身還高的金銅色轉經筒中傳遞。
我抬頭看這內院大門,頗有怪異之感,沿途走來所見的藏房均重視陽台、打麥場的居家功能,也就是說他們的屋頂為平頂,能充份利用屋子的每一面;而惠遠寺的內院大門竟看到漢人常用的龍頭飛簷和青瓦斜山頂,它的下半部則仍為藏式風格。待進入內院,大殿矗立眼前,它也和大門同樣為漢藏混合的建築。回國後我特別上網查惠遠寺資料,的確如我所觀察,它是18世紀由清朝為七世達賴所建的寺廟,所以才會有漢藏混合建築吧!
十月的天色真的暗得快,我們來到布達拉宮廣場時,已經不見陽光讓拍照加分。在拉薩這座日光城,沒有太陽光照射的地方,溫度馬下快速下降。
我們在空曠的廣場,被風冷冷地吹襲,為了不要感冒引發高山症,也是因為多數團友都參觀過布達拉宮,而現在參觀布達拉宮限時一小時,不容易深入,所以只在廣場周圍繞繞,如原先規劃的行程,不進入布達拉宮。在我們的這次旅程,拉薩的角色是扮演起點和終點。
不過,對小梅子第一次到西藏的人而言,我的心情超級亢奮。站在廣場前,看著布達拉宮(Potala)就這麼巍峨佇立在眼前,那麼真切。
布達拉宮和大昭寺一樣,都因七世紀時的松贊干布而來。松贊干布統一西藏,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後,在紅山上蓋了布達拉宮。只不過後來布達拉宮毀於戰火,由五世達賴於1645年重建;而五世達賴圓寂後,弟子將中央建築拆除,並建了紅宮和靈塔,現在布達拉宮中間的紅色建築群,就是所謂的紅宮。由五世達賴開始,大部份的達賴圓寂後,都會修建靈塔,一直至十三世,共有八座靈塔殿。如果由廣場繞至後方的龍王潭一圈,可以看到紅宮上方金頂,那是神聖的達賴靈塔群。